用户: 密码: 验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英雄史诗 |  学术争鸣 |  文物古迹 |  名城建设 |  史海集贝 |  冼庙文化 |  冯冼世族 |  故里风采 |  文苑艺坛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学术争鸣>>学术批判

共有 6659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尊重历史 尊重事实——关于冼夫人研究的一些探讨

发表日期:2009年4月16日   作者:冯守伦 【编辑录入:xianzhou

本文是冯守伦先生在六年前写就的稿件,当时的编者加按语云:“编者按:本文涉及面较广,问题也较多,且有些地方论据不足,宜先在年会上作资料传阅。”现根据会员的意见,决定公开发表。

 

近日,读了电白《冼太夫人研究》里刊登的一些文章,得到一些教益,但觉得一些文章的火药味很浓,文革期间所惯用的打棍子、扣帽子,甚至人身攻击的文风又死灰复燃。例如郑现国评张均绍的《是科学考证还是伪造和篡改?》一文,采用了“窃取”、“篡改”、“狂妄”、“不惜编造”、“伪造历史”等攻击性的词语,我认为这不是学术研究的态度,冼夫人是生活在公元五、六世纪的历史人物,正史记得又不够详细,大家都是抱着求实、求真的态度去探讨,谁敢保证自己的文章跟事实完全对符、滴水不漏呢?尽管张均绍的研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或与事实有出入之处,但只能善意指出,共同研究,而不应人身攻击。其实张均绍先生对冼夫人的研究做了一定的工作,在某些方面的研究也是有成绩的。例如:

1、关于冼夫人故里问题

冼夫人的故里,历来是争议的焦点,高州张均绍认为是高州长坡雷垌,而电白的研究者就认为是电白山兜丁村。而研究冼夫人的专家雷州师范的王兴瑞老师在《冼夫人与冯氏家族》一书中也只能采取折衷主义态度:“根据现有的材料,我们可以这样说,冼夫人的故里,可能在今之电白县境,也可能在今之高州县境,两者必居其一。”但是电白的同志只根据一些明、清时期编撰者造假的《电白县志》,就凿定冼夫人的故里是电白山兜丁村,稍有不同意见,即兴师动众,口诛笔伐。但本人不赞同这种做法,反而觉得张均绍的《冼夫人考略》所列举的几点理由都是合情合理的。在此我还想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就教于方家。

首先,故里是指出生地(或说父母家),但故里不等活动地盘。我们说冼夫人的故里可能是今长坡雷垌村,并不等于冼夫人一生主要生活战斗在雷垌一带地方。据《隋书·谯国夫人传》记载:冼氏家族“世为南越首领,跨踞山洞,部落十余万家。”这十余万家到底分布多大地方?请看《宋书·州郡志》:“高梁(凉)郡、邻县七、户一千四百二十九,口八千一百二十三。”梁、陈无地理志,到隋代,“高凉郡(梁置高州统县九,户九千九百一十七。”一直到了唐代,人口已多了许多,但高州、恩州、潘州、春州,罗州这些高凉郡旧地,户口还不足五万户。由此可见,在梁、陈时冼氏部落统治的范围有多大,“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多俚僚猥杂的地区,皆楼居山险,不肯宾服”。从广州向西至广西边缘一带,直到海南省都是俚僚猥杂的地区,亦基本是冼氏统治的范围,电白丁村在这个范围内,而旧良德和旧电白之间的雷垌也在这个范围之内。

其次,“垌”是古越族(或说俚族)的一个村落单位。至今长坡镇二十个管理区就有五个保留“垌”这个名称的,分别是雷垌、周垌、银岗垌、合垌、坡田垌。村庄用“垌”作名称的也有十多个:三合垌、低垌、方垌、长塘垌、上垌,吉至垌、白坟垌、三垌、高垌、白居垌……,在雷垌附近的几个镇都有许多用“垌”命名的村庄或管理区。例如东岸镇的有“石古垌、石陂垌、湴垌、低垌、西垌、南山垌、森木垌……”大潮镇有“礼垌、方垌、单垌、元垌、清垌、垌尾垌、中间垌、木广垌……”请问电白县或其它县有没有这种现象?丁村一带多是平原地区,何来山垌跨踞?

其三,“梁大同初,罗州刺史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从罗州至长坡雷垌并不比至电白山兜丁村远,为什么冯宝可以到丁村迎亲而不能到长坡雷垌迎亲呢?冼夫人成亲后可以在家翁为官的罗州住一段时间,也可以在高凉郡治(阳江)帮助丈夫处理政务。冯宝死后,他们的儿子冯仆、年九岁就被任命为阳春太守,也有可能在阳春住一段时间,帮助幼子处理政务,后冯仆又改任石龙太守,又可能在石龙住一段时间。开皇十年,因平王仲宣功“拜其孙冯盎为高州刺史,追赠冯宝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冼氏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这个谯国夫人幕府到底设在哪里?现在已不得而知,但肯定冼夫人主要在幕府所在地处理政事,并不象一些先生反问的那样:“数百里远的长坡旧城与冼夫人无关。”有可能长坡旧城或良德旧城就是冼夫人开幕府之地,要不为什么冼夫人的孙子冯盎等都称“高州良德人”而不称阳江或连江人呢?为什么长坡旧城的冼太庙会是全国最早的冼庙呢?所以我认为:冼夫人的出生地不一定是她活动的主要场所。没有充分的证据就一棍子把别人的观点说成是“伪造”“篡改”,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2、怎样看待在长坡雷垌附近镇冯冼居民特别多,而山兜丁村周围几十里无冯冼后人的现象。

根据郑先生的解释:“是汉人挤占和战乱迁徙等原因,使丁村一带无冼姓居民。”不知这种解释是否合理,一个能统率部落十余万家,指挥调动六州兵马的越族首领家族,怎会迁徙逃亡得无影无踪,不留一点蛛丝马迹,本人也曾接触过几本《冼氏族谱》,却没有一本提及是从山兜丁村迁出的。相反长坡雷垌的冼氏后裔和良德的群众在冼太诞(十一月二十四日)期间都会在良德冼太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和纪念活动。十一月二十三晚雷垌群众按每年安排一户为冼夫人(他们称姑太)午夜沐浴更衣,还有请姑太回娘家的习俗,同时良德雷垌的群众还组织有冼太嫲会来纪念姑太诞辰。雷垌冼族代表还有“仲冬廿四立会,会友公同筹拨香油租俾(良德冼庙作香油费及庙祝料理神工之资)历年无异……谨将该租田坵四至,勒碑附嵌于壁,以垂永久,庶几祀典常新,明禋勿替也”的记载请问山兜丁村其它任何地方有没有这些习俗,这又说明了什么?郑先生又胡扯什么长坡、东岸等地的冯氏居民也是明代以后才从化州吴川一带迁来的,郑生不知看过冯氏族谱没有?冯氏先祖一向都在长坡旧城一带定居,世代相传,只是到了元末“我冯登公,避乱隐居梅菉调德村”,到了明初,战乱平定之后,其子禘安、禘简、禘常又陆续迁回长坡旧城,良德大潮,曹江钟亨等地居住,请注意是“迁回”不是“迁来”。而今天居住在茂名金塘、州村、石鼓、化州宏道一带的冯氏居民,也是于明初由良德迁出的,族谱云:“州村一枝,于洪武甲寅年由良德迁居州村,由州而来,故命村曰州村。”请问郑生,一个世代都有冯冼居民居住的地方,不可能是冼夫人的故里,而一带从未见冯冼后代居住的地方,倒成了冼夫人的故里,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

3、怎样看待高州冼太庙特别多,冼太庙租特别多的现象?

冼夫人庙遍于高雷廉琼各邑,而高州县特别多,几乎城市圩镇,交通要冲名山胜地和人口众多的乡村,都建有冼太庙,据重修高州冼太庙筹委会统计,高州境内过去有冼太庙二百余所。据《茂名县志》记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高州境内较大的冼太庙有五十八所。其中北部有二十二所,西部有十九所,南部有九所,东部有八所。高州城、旧城、高凉岭、罗浮山、平云山等的冼太庙、香火特盛,广西、阳春和其它县都经常有群众前来参拜,连马来西亚的增江冼太庙,都是从高州冼太庙引火种去的。请问其它县分有没有这种情况?“考电白冼夫人庙,霞垌为最古,……当是宋时所建。”但比长坡旧城冼太庙迟了几百年,电白电城镇乐街西巷也有一间冼太庙,是明成化年间县治从长坡旧城迁去后才兴建的,只有几百年现已湮没,原址变成工厂,郑显国口口声声称自己是冼夫人故乡的人,为什么对冼夫人却如此冷落不敬呢?

高州市不但冼太庙多,而且庙租也多,据《茂名县志》载:旧城冼太庙有城壕、校场两处,开垦田租以及马踏石圩租以供祀事。高州冼太庙“有谢料等垌田米七斗五升,收租二十石,在朗韶李春户,原系观山寺田内,抽拨供庙香灯……其余冼太庙几乎都有祀典租的。我县钱粮旧称民米一万八千石,而冼夫人便占了七百余石,普通以田租一石纳米二升计算,该有租四万石,冼夫人不仅是县里最大的地主,也是世上少有的大地主。试问其它各县有这种情况否?而且解放前,高州各地都有民间自由组织的冼太夫人会,规定时间杀猪羊祭祀,祀后分肉的习惯。高州城冼太庙和旧城冼太庙都是由官府置办并由官府派员致祭的冼庙,至今旧城至旺利交界处还有“马路地”、“官祭地”在,请问其它市县有没有这种惯例?事实证明:高州人民对冼夫人特别信奉,高州人民熏沐冼夫人的德泽远比各县人民为多,这是冼夫人是高州人的明证。这是任何人抹煞不了,推翻不倒的历史事实。

4、说冼夫人是电白人只是指今电白人,不包括长坡在内吗?

冼夫人生于何地?碑记也有明确记载:“冼夫人生于电……夫人与父若兄,夫若子,皆世世长其土者。”“电为夫人父母之邦,生长之地,其神无所不之灵爽”。“隋书夫人产于电,生有功德于斯民,故建城即建祠以祀之”。电白刘国光等根据这些碑文和明清朝所记的《电白县志》等,即认定冼夫人是出生于今电白县山兜丁村,甚至郑显国还提出这样的观点:说冼夫人是高州人,则包括电白在内,说是旧电白人应包括山兜丁村在内。我说这些人故意混淆黑白、指鹿为马。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电白作为一个古郡县,一直都设在始于长坡旧城,根据《辞源》修订本载:“电白,县名,属广东省,汉高凉县地,南朝梁于此置电白郡,隋降为县,故城在今广东茂名县东北(即长坡旧城),明、清皆属高州。”据《高州府志》载:“电白县旧城,即古高凉郡土域,元大德八年、郡徙茂名,以此为县城,明正统间毁于徭寇,旋修复,成化四年迁于神电卫(今电城镇),即今之电白县城,割付郭、朗韶、地安、怀德等六分属茂名,废旧县城,改称电白堡(今旧城)。”由此可知,旧电白,从梁置电白郡起,至明化四年迁治神电卫止,其间一千多年,长坡旧城一向都是电白郡(县)和高州路(府州)的治所,统辖的地方包括今高州的长坡、曹江、谢鸡、新垌、云炉、大坡、石龙、云潭、根子、泗水、分界、高州镇的东北部,以及今电白北面与高州接壤的几个分镇,地域比今电白县大。而山兜丁村,梁属海昌郡、陈属连江郡、隋唐属连江县、只有到宋开宝五年,良德和连江才并入电白县,属高州高凉郡下,山兜丁村才属于电白县的范围。由此可见,从冼夫人出生到逝世所经历的梁、陈、隋三朝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电白都是指旧电白,治所在今长坡旧城,范围并不包括属连江县的丁村,而郑显国等人竟把一向作为电白(郡)县的所在地摒除在电白的大门之外,是多么幼稚可笑。所以说冼夫人生于电,“电为夫人父母之邦”绝对是说旧电白。所以电白知县相斗南所说:“按夫人实为旧电白人,电邑奉祀宜也”,是合符史实的。而旧电白一向属高凉郡(或高州)管辖的范围,所以称“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是对的,称“冼夫人,吾高州冼氏之女也”也是对的。“夫人产于电,生有功德于斯民,故建城即祠以祀之。”电白旧城既建城又建有祠来纪念冼夫人,难道是偶然的吗?

5、电白霞垌堡即是古良德县地吗?

新修《电白志》云:“考电白冼夫人庙,霞垌为最古,冯盎为夫人之孙,唐时家于良德,即霞垌堡地。”这是明目张胆地作假。而今电白一些人却抓住这两句假话作令箭,神气起来了。事实上这是自欺欺人的笑料。

只要打开《二十五史》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真相自然就会大白:“良德,汉合浦县地,属合浦郡,吴置良德县。”良德,梁朝时称梁德(属泷州),北面是陆川郡、连江郡等,霞垌属电白郡(或者连江郡)到了陈朝,仍依梁制,良德仍称良德郡,也在电白郡北边,范围是今高州良德库区以北到信宜部分地区。到了隋代,废郡为县,良德县永煕郡管辖,南面是电白县和连江县,霞垌一向位于电白和连江交界处,是属连江县,但绝不会属良德县。到了唐代初期改郡为州,良德属窦州(今信宜地)管辖了。到了贞观二十年,冼夫人之孙冯盎死,唐太宗为抚其后人,又将高州都督府辖地分为高、恩、潘三州,良德才划归高州管,分治后的高州只辖良德、电白、连江三县,而霞垌却始终位于电白之南,连江之北,从不跟良德沾边。

从历朝的地理志和《中国历史地图集》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良德(梁德)作为一个古代的县分,位置都是在今良德水库区和高州北部山区,却从来没有在新电白县界,中间隔着一个大大的旧电白县,所以无论是古梁德或今良德绝对不可能在今电白县霞垌堡地。不知编志者出自何居心,竟捏造出一个:“冯盎为夫人之孙,唐时家于良德,即霞洞堡地”的弥天大谎,至令今天的别有用心者更加起劲炒得沸沸扬扬。在这里,我也想引用郑显国的话来回敬一下他自己:“历史不是面团可圆可扁,不能以感情去取代史实,考古研究不能作假。”请郑显国他们自己翻阅一下《二十五史》的地理志、州郡志,历史的本来面目就会呈现在你们的面前。如果你们还有一点良知的话。

6、冯家村在电白霞垌大村吗?

《大清统一志》有这么一句话:“冯家村在电白县界,冯盎即此界人也。”于是电白的一些人似乎又得到了尚方宝剑,除了造出一个霞垌是古良德县的神话外,又造出了一个冯家村霞垌大村的神话。但除了新修的《电白志》有这么一两句话外,却找不出任何有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本人尚未调查过霞洞大村是否有冯氏居住,即使有,也不会太多。而今高州长坡旧城却居住着三千多冯宝、冼夫人嫡裔子孙,旧城不但有全国最早的冼太庙,也有粤西最大的冯宝公祠,还有粤西最古老的古电白城遗址,这些古文物,早已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到这里参观、游览、参拜冼夫人的各界群众不下五万人次。在这里居住的冯氏家族世代相传,从不间断。根据本人掌握的广东各地的《冯氏族谱》可以证明,冯家村绝不会是电白霞垌大村,而是长坡旧城。

1)当今散居高州及粤西地区的冯氏,绝大多数都是从旧城迁出的。

一枝冯登公,原藉高凉旧城,因元末之乱才避乱隐居梅菉调德村,到明洪武年间,天下太平,才陆续迁回高州居住。其长子禘安迁回长坡旧城开基创业。如今已发展丁口四千余人。次子禘简迁化州,其中一枝又迁回今良德周围大潮、东岸等地居住,也发展有几千人。三子禘常继续留居调德,到五代孙里公才迁回曹江钟亨开基发祥,据说丁口已过万人。现在信宜、石鼓、沙田一带冯氏都是由长坡旧城或高凉钟亨分出的。因此这些地方的族谱都明确地记载着:“考我冯氏,或迁广邑或迁福建、或迁粤东,虽屡迁不出,究竟复回高凉旧城村。”顿梭秧坡旧城《冯氏族谱》这样写:“文凤公自高凉旧城村迁居旧坡村。”沙田官岭南蔡《冯氏族谱》写道:“明朝由高凉旧城徙居官岭。”潭头凤坡和南塘大塘,东岸大朗《冯氏族谱》写道:“明朝由高凉旧城迁茂名下洞仙德街圩又迁石头东岸大朗冯氏世系表。”这只是摘抄各地族谱一两句,就足可证明,尽管现在冯氏宗支繁多,星分棋布,都离不开冯氏的原藉——长坡旧城村。由此可见,长坡旧城才是名符其实的冯家村,是冯宝冼夫人的嫡裔子孙。不知霞垌大村能否拿得出这样的证据。

另一枝品孟、仲霖兄弟,也是从高凉旧城(一说良德旧城)迁出的族谱云:“吾冯姓宗支虽繁,皆属业公,业公之后,宝公奠基高凉……其余星分棋布,不知凡几,特予州村一枝,冯寒公之后,于洪武甲寅其高凉……其余星分棋布,不知凡几,特予州村一枝,冯寒公之后,于洪武甲寅年由高凉旧城(一说良德旧城)迁居州村,由州而来,故命州村,州村即今茂名金塘州村管理区(还有附近民主管区、石鼓、西基山、尖山、木窜塘等)。这枝人也分布很广,现化州、廉江、广西博白等地都有其分布,所以冯氏的根源都离不开长坡旧城或良德,这是“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的有力证明。“冯家村在电白县界,冯盎即此界人也。”冯家村在旧电白县城这是不容置疑的。

也许电白的某些先生也会说:“我们电白七径,尼乔一带也有许多冯氏居民。”不错电白七径一带确有不少冯氏,但考其族谱:“吾尼乔之有冯族,盖自世安祖始也,公生于番禺之乌石岗村,少年只身来,娶妣梅氏,生子六人。十居吴川寮陇油麻埇,越三四五世,九公陆续迁电、胥宇尼桥、自公迄今十余世矣。”由此电白冯氏,并非当地土著居民,而是从广州番禺迁居吴川,再迁居电白的。

说霞垌大村是冯家村者,请举出一些证据来,让大家信服。

7、对长坡旧城冼庙建得最早,同治皇帝的御赐选挂旧城冼庙的认识问题。

根据郑显国的解释:“高州长坡旧城冼庙建得早,高州的冼庙多,这不足为奇,因为高州镇及旧城长期是州、府治所在地,曾是汉高凉县地,冼夫人逝世后,首先在旧城建庙祭祀这是顺理成章的。”据明高州通判吴恩的撰文:“冼庙在府旧治、相传建于隋。”隋代郡(县)城还在阳江西,连江又被说成是冼夫人的故里,而长坡旧城当时只不过是一个电白县县城,为什么最早的冼太庙不在阳江或连江兴建,却偏偏选在旧城兴建?况且据郑先生所言:“大业三年,废高州复称高凉郡,高凉郡地域又恢复原来的范围、山兜丁村属高凉郡、良德长坡不属高凉郡。”(这段话本身有错,现未予评论)。“从元前111年至公元649年,州治从阳江迁良德的757年间……,今高州市地当时不属高凉郡地,良德与高凉郡县无关……”高凉郡主的始庙建在与高凉郡无关的地方,有无搞错?是否合符逻辑?到底高州地、旧电白地与高凉郡是否有关,请大家去翻《二十五史》和《中国历史地图集》,便一目了然,我不想在此多费笔墨。

至于同治皇帝的御赐金匾为什么奉置在高州旧城冼太庙?照郑先生的解释:“历朝赐封之物都是放在旧城冼太庙,因此同治也照放在旧城冼庙。”照郑先生的说法,历代皇帝都是低能的,都受蒙蔽的,因为长坡旧城既不是高凉郡地,也不是冼夫人的故里,但历代皇帝的赐物既不选在高凉郡治的阳江冼庙安放,也不选在称作冼夫人故里的连江安放,却偏偏选在旧城冼庙安放,有无搞错?特别是明成化以后,府、县治都已先后迁出旧城,旧城已废为一个城堡,但是同治皇帝还是把御赐金匾选在旧城冼太庙悬挂,并择定冯宝裔孙充当奉祀,世代相传。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请让读者去揣摩吧。

有鉴于此,我奉劝郑显国等人对冼夫人的研究,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抛开一切人为的、地域的界限,应该深入实际,做一些实际的研究工作,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这才是对冼夫人研究的正确做法。


5
  • 上一篇:不能用行政形式认定学术争议问题
  • 下一篇:“山兜之原”考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冼夫人研究网

     
         备案号: 粤ICP备10208172号

    维护:冼周 QQ:60306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