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英雄史诗 |  学术争鸣 |  文物古迹 |  名城建设 |  史海集贝 |  冼庙文化 |  冯冼世族 |  故里风采 |  文苑艺坛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冯冼世族>>冯氏族人

共有 5548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杨贵妃吃的荔枝产自潘州

发表日期:2008年2月21日   出处:2007年论文集 作者:梁基毅 【编辑录入:xianzhou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诗人杜牧的这一流传千古的名句,道出唐朝地方官吏进贡荔枝给杨贵妃享用的历史。但杨贵妃吃的荔枝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一直众说纷纭。

我们研究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哪里的,要从杨贵妃受宠唐玄宗的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15年(756)马嵬兵变处死这段特定历史条件,包括当时周围的人和事与地理沿革来科学的辨析,而且应尊重史学家的结论,加上已知的实际情况,用其中真实可信的哪种说法。本来千多年前进贡荔枝,路程数千里,交通不便,是劳民伤财的事,现在研究是为了历史求真,提高荔枝产地知名度,打响品牌,向国内外推介,扩大市场,促进荔枝生产,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荔枝果中王,潘州品质优

荔枝果中王,并非潘州(今高州)人王婆自夸。唐代曲江公张九龄说:“荔枝状甚瑰脆,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经。”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31卷(1817页—1818页)记载荔枝“气味甘、平无毒……止渴、益人颜色、食之止烦渴、头重心烦、背肩劳闷,通神益智、健气。”《本草纲目》注:“荔枝,始传于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原产于我国南方,有百果之王的称号。”

清代抗日英雄丘雄丘逢甲诗云:“若援牡丹花史例,荔枝原是果中王。”新加坡美籍华人美食评论家李若莲(新会人),曾在《联合晚报》著文称:“高州荔枝蜜(白)糖罂名冠百粤……果肉晶莹透明、果核特小,尤胜糯米糍和桂味,媲美增城挂禄。”

茂名市在20世纪90年代曾举行过多届荔枝节,都组织国内外宾客从茂名市沿山阁分界到根子柏桥,这条路真令人心旷神怡。笔者参与接待陪同,在果园里宾客品尝白糖罂荔枝,都赞不绝口。回到茂名宾馆,意犹未尽,便三五成群赶到河西荔枝街,十多元一斤也大袋大袋地购买,带返与家人同享。

更为可贵的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国和主席江泽民,曾于20002月间亲临高州根子镇柏桥村委会(唐时为潘州毛山县地),参观荔枝基地,高兴之余在观荔亭下亲手植上一棵白糖罂荔枝树苗,并命名为中华红。如此中外名流同我们国家最高领导人,都盛赞中华红品质优良。1988年被广东省果树研究所评为早熟组第一名。确认高州(唐时潘州)荔枝品质最优,名不虚传。

二、贵妃爱吃荔  力士存乡荔

“汉王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后来在高力士推荐下,唐玄宗终于如原以偿,求得了“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美女杨玉环。陈鸿形容她的美貌是“殊艳尤态”、“超越众美”。刘昫《全唐文·卷41》载杨贵妃“姿色冠代”,在玄宗眼里“生平雅容,尔颜类玉。”《通鉴》卷215天宝三载:陈鸿咏杨贵妃“纤秾中度”用语恰当,既不纤小也不过度丰腴。唐李肇在《国史补》里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因为唐玄宗庞爱的杨贵妃特别嗜吃岭南鲜荔枝,便由高力士传旨岭南进贡。

为什么选中潘州的荔枝呢?因为唐玄宗的内侍省监(三品)右监卫大将高力士(正三品)总管宫廷保卫、政务和事务,尤其高力士既是唐玄宗亲信心腹,又是选招贵妃入官恩人。杨贵妃“因妒媚,有语侵上”(《开天传信记》),二年之内,二次被送还娘家。《通鉴》卷215载:“天宝五载(745)七月是日上‘不怿’,力士看在眼里,便劝玄宗迎回的,力士又亲去迎回。所以贵妃心知肚明,也感力士恩德。而力士知道贵妃养颜爱食荔枝,而自己童年时父贵为潘州刺史(知府)自然吃过很多潘州好荔枝。每逢荔枝成熟上市,天天吃最好的荔枝,直至迟熟吃完足足一个月,所以也同贵妃一样有嗜吃家乡荔枝的情结,而且是品评荔枝的内行高手。在任宫廷总管内侍省监后,各地进贡的荔枝,亲口品尝,总觉得家乡的品质最优,以他的职权、政务都可以先省后奏,这荔枝贡品就可自己指定家乡进贡了。这既是出于公心鉴别荔枝贡品,更是对贵妃的关心,对玄宗的忠心,送给玄宗贵妃品尝家乡品质好的荔枝;也是对家乡的乡情和自己对荔枝情结的抒发。清朝乾隆时,两广总督阮元诗曰:“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贵妃带笑尝,应是殿前的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这是杨贵妃与高力士的荔枝情结的写照。

三、贡品各说各  史实评说真

唐朝杨贵妃吃荔枝事,距今一千二百年,虽然后人是难以说清楚的,但根据史料仍然可以分辩真假。皇帝贵妃要的东西,地方官员唯恐高攀不上,争相朝贡应是事实。然而仔细分析推敲,有的说法可以服人,有的则是站不住脚的。

司马光著《通治通鉴》卷215载:“天宝载(745)七月,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而《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也坚持岭南进贡说。本来史学家根据国史馆记录资料整理成的史书,应是豪无疑问的。但有唐宋两位大诗人却持疑问,其理由都是岭南远运,存在保鲜问题,相比之下,涪陵比广州近一半路程,所以持涪陵(巴峡)说。唐白居易说:“荔枝采摘后,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外香味尽去矣。”白居易以保鲜问题而认为贡荔源于涪陵。而宋朝诗人苏轼则认为岭南广州离京(长安)5447华里,巴峡成都离京2379华里,相比之下,显然岭南比成都远一倍路程,保鲜困难不易运送(其实蜀道难于上青天,也比广东快不了许多)。

但是这二位名诗人都忽略一个关键的历史事实,西汉高祖时(公元前206195)和汉武帝时(公元前408)时,分别早于杨贵妃吃荔枝948年和882年。南越王赵佗归汉,曾献上荔枝,得到汉高祖以蒲桃锦回报。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长林苑建扶荔宫,宫中移植岭南荔枝树苗一百株,后来死了九十九株,仅存活一株,但终无结果。此后皇帝每年都要岭南进贡荔枝。

《本草纲目》注:“荔枝始传于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原产于我国南方,有百果之王的称号。因此汉朝进贡的荔枝绝对不是巴蜀的,而二位名诗人却疏忽了这一事实。那时人们可以保鲜从岭南运到长安,为何晚近千年后,人们比祖先愚蠢到忘记进贡荔枝的保鲜技术了呢?所以路程远和保鲜难应是能够克服的。如此涪陵说便站不住脚了,他们当然可以进贡,但品质不如岭南高力士家乡的荔枝,自然贵妃爱吃高力士家乡的美味可口核小的优质荔枝了。

四、岭南各说各  潘州最可信

史学家已经证明:“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岭南驰送致之”,那么在岭南又有广州说、广西说、潘州说。各说各的理,不能绝对排除,但比较之下,因为高力士是唐时潘州人,唐太宗时批准冯盎请求设置高州(治良德)、潘州(治茂名)春州(治阳春)分别由智戣任高州刺史(知府)智戴为春州刺史、智垡为潘州刺史。高力士父亲君衡过继其叔父智垡居潘州府城(今高州城)。此时岭南二十州均由冯盎管辖。所以唐初高州府治从阳江安宁迁治良德(今高州东岸镇)。潘州府治从南宕州定川(今玉林)迁治茂名县。当时行政区域据《茂名县志》载:高州管县三即良德、电白、保宁;潘州管县三为茂名(今高州市中西部)、毛山(后叫潘水)、南巴三县。高力士是茂名县城西门街人,虽然十岁离乡,但25岁任内侍省后,建宅第于家乡,地方官绅同他有来往。后高力士权顷内外,家乡官员理当保持同力士密切的联络。前文引证贵妃吃的荔枝是高力士故乡送的,也就是潘州送去的。那时潘州府地处处有荔枝,以茂名县城南鉴江河畔有荔枝圩,为荔枝集散地。《茂名县志》载:“毛山县故址在今县东八十里之浮山北。”后更名潘水县,仍治浮山岭北毛山旧址。南巴郡隋废郡立县,南巴县地是茂南的覃巴一带(唐初岭南道地图潘州从覃巴出海,高州则从水东出海)。现在水果专家认为浮山岭下的气候小环境,适宜荔枝生长,故果子品质优良。笔者年轻时高州(唐为潘州)效区处处有古老苍劲的老荔枝树,民间砍下挖空作榨油桁,榨花生油和菜子油,当时多植平坡,以数十株为一园,或屋前后零散种植,以后逐渐老死或因垦荒砍伐。

那么潘州(今高州)的荔枝怎样远途驰送长安,保持新鲜呢?据高州对荔枝有研究的黎庆文和苏汉材二老同志说:“汉唐从陆路运送鲜荔枝的办法。《荔枝史话》有载:‘用大麻竹筒(口径十多公分)把一球球连枝叶整理好的荔枝,用湿草纸(竹子制的)包裹放进去,再用蜡封口。包装之后,通过皇家驿站,用加急千里马日夜兼程,换人换马飞送长安。因未离枝,所以送到长安历时四、五天还很新鲜。其实现在茂名市场经营荔枝摊贩,摆卖的荔枝保鲜也有简便办法,是日间喷雾,夜间有湿毛巾覆盖,也可保鲜数日。因此阮元的诗说是由高力士家乡潘州(今高州)送的荔枝是可信的,可能阮总督也试验过荔枝从潘州送京给清廷皇宫妃嫔品尝的。’”

至于广州说:“因为唐时广州是广州府,离潘州甚远也,不甚可能。”高州、电白说则因唐时高州治良德,管县三,为电白县(今电白地)、良德县(高州北)、保宁县(今电白县西境),所以电白地域不符。羊角贡园说按《茂名县志》唐朝沿革载:“武德五年(623)置南巴潘水二县,属高州,贞观元年(627)改属南宕州,贞观八年(634)立潘州于茂名县,贞观23年(649),析潘水县增设毛山县,后废潘水县茂名、南巴、毛山归潘州,开元二年(714)复改毛山为潘水,潘州依旧领茂名、南巴、潘水三县。

原潘水县在今县南境,天宝(741)后改名为潘水县,在县(高州市)东毛山旧治,故浮山岭下根子镇柏桥之贡园进贡可能性大。羊角“贡园”乃属电白唐为高州府地,因高力士要潘州进贡荔枝,故可能性小。而且荔枝品质不如潘州之毛山县(含高州根子一带)。故唐高州说可能性小。还是潘州说更合情理(即现高州之根子镇柏桥贡园)。或者潘州茂名县城附近佳品的荔枝也不能除外,或者荔枝圩集散地提供到荔枝果园摘取,往往以“贡园”之名各处预约收集佳品,约定时间集中驰送长安,亦有可能。

 

注:本文参阅《资治通鉴》、《新旧唐书》、《高雷文献》、《茂名县志》、《唐玄宗传》(人民出版社)、《苏汉材散文集》等。

0
  • 上一篇:忠臣高力士故里及其传闻
  • 下一篇:维护国家统一功绩卓著的冯盎将军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冼夫人研究网

     
         备案号: 粤ICP备10208172号

    维护:冼周 QQ:603066428